魔抓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盘秦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23

分卷阅读123

    等于被扔在地上踩!

都说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这事他们能不去办吗?这事不仅要办,还得办快办好!

骑虎难下的诸官回去之后马上修书一封,让心腹门客赶回家乡办事。他们当上有资格上朝的大官,平时也愿意开口为家乡谋福利,在家乡说话是很有分量的。

门客们悉心研读过扶苏撰写的小论文,再盘点了一下少府衙门出品的那些垄断生意,纷纷用上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开始游说各郡郡守和富户豪强加入修路计划,让他们抓紧时间拿出个乡县修路配套方案,要不然以后隔壁郡拿到优惠政策起飞了,升迁和发财可都没你们份了!

自己人关起门来说话没那么多讲究,全是摆利益讲前景,讲得不少人都坐不住了,又回去和自家人商量了一番。

你要说什么无私奉献,谁都不愿意听,大家都是娘生父母养的,谁能没点私心?

可你要讲到实打实的利益,讲到实打实的政绩,那动心的人可就多了!

接下来几天,地方上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动员,都是讲路修好以后可以给大伙带来什么好处。

要知道,路修好了是我们自己在走!

看看咸阳那边有个云阳县,原本也是平平无奇的一个小县,如今家家户户都富得流油,还不是因为交通方便,优惠政策多,听说人家现在年年做腊rou腊肠,盐都是大把大把地撒,眼都不带眨一下的!

所以,我们有钱的出点小钱,没钱的出把力气,齐心协力把小路修了,等着朝廷把大路修过来!

这事毕竟是在掏别人的钱袋子,也不是人人都乐意响应。幸好在垄断产品的吸引下,各郡还是迅速凑齐了乡县修路经费,钱虽然还没去收上来,不过计划已经可以写了。

接下来几天上朝时风平浪静,连主动发言的人都少,嬴政有点纳闷。

前几天不还激烈讨论路先往哪修吗?怎么没动静了?

嬴政纳闷了好些天,没忍住把扶苏喊过去问头一期修路计划拟出来没,有没有决定好先修哪几个郡的直道。

扶苏这几天陆续收到直邸那边送上来的乡县修路方案,都是离得近的几个郡快马加鞭送回来的。

扶苏简单地把自己给的评估指标和嬴政说了,表示大家响应得太积极,全都愿意出人出钱配合朝廷修直道,他得对比一下各郡送上来的方案再决定做决定。

扶苏还十分感动地对嬴政说,朝中的前辈们个个心系家乡,各地郡守们的效率也非常高,才这么几天已经动员了那么多人参与这次的修路计划。

由此可见,他们都是品德高尚、一心为民的人哪!

嬴政听扶苏说完了,表情有些一言难尽。

他让这小子确定先修哪边,他就是这样决定的?还让人家先拿出配套的乡县修路方案来给他挑,他知道他这么做会有多少人在背后骂人吗?

若不是还有点香饵给人家咬,有人会理会这种不要脸的评估指标才怪!

真逼急了,人家得直接跳起来骂!

扶苏见嬴政表情不对,不由问道:“父王,我这么做有问题吗?”

嬴政对上扶苏无辜的眼睛,一时有些无言以对。

有问题倒是不至于有问题,就是他怎么有脸把话说出口的?

嬴政说道:“没问题,就这么办吧。”

扶苏点点头,回去继续督建韩王宫和赵王宫。

到各郡的计划都送达咸阳,扶苏才逐一拿起来过目,挑出最靠谱的几份去给嬴政看。

嬴政本不想插手这件事,他要脸。不过扶苏都把那些文书送过来了,他也不好把扶苏赶回去,只能拿起来一一看过去。

事实证明这些地方上的一把手办事能力还挺强,拿出来的计划都很靠谱,对本地各乡县的路况也描述得十分清楚。

看来偶尔拿事情逼一逼,他们的办事效率还是可以再提升一下的,眼下这事不就做得挺好?

扶苏和嬴政商量之后,对外公布了一期工程入选郡,并表示如有异议可以到少府衙门查看各郡上交的乡县修路方案。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没人愿意多事了,毕竟谁都不知道嬴政父子俩有没有在前面挖坑给他们跳。

以为他们不会吸取教训的吗?

谁再往坑里跳谁是傻子!

修路计划的一期工程顺利敲定,扶苏便把赵、韩两国的俘虏用了起来,安排他们全面展开修路工作,沿途征用当地人当监工和做些有工钱的活,比如负责做做大锅饭什么的,算是给沿途百姓小小地创了点收。

地方上的路也在原有基础上开始修整或拓宽,出工的都是该服徭役的,男丁不够的地方则花点工钱雇人干活,官道和乡道同时动工,两边齐头并进,干得如火如荼。

因为前头已经有人下乡动员过一轮,大伙都有了路是修给自己走的觉悟,又有大批俘虏减轻徭役负担,各地百姓都没什么怨言,反而很期待通往自己家门的路赶紧修好。

说不准往后他们不仅可以去县城走走,还能沿着官道去咸阳看上一眼!

哪怕进不了城,在城外看看也是好的啊!

心里有了盼头,干起活来便不那么苦了,甚至还有人主动加班赶工。

各郡修路修得热火朝天,邯郸郡守那边却送回一个不怎么好的折子。

前两年战乱频繁,赵国朝廷又横征暴敛,百姓的家底已经被掏空了。

由于他们刚接手赵国没几个月,上下还没真正磨合好,所以他们还是最近镇压了两场地方动乱后才发现不少百姓已经饿了大半个冬天,开春后连树皮草根都没他们吃掉了!

邯郸郡守倒是想在邯郸郡做出一番成绩来,可恨的是各县县令大多和他不是一条心,都觉得赵国百姓死了就死了。

这段时间底下按照上头的安排给百姓入籍时压根没把饿死的百姓算进去,直接把剩下的人登记造册完事。

至于上报朝廷,让朝廷拨粮赈灾?开什么玩笑,秦国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为什么要白白送给赵国百姓吃?

这些赵国百姓饿肚子可怪不到他们头上,要怪就怪赵王无能,把他们盘剥到一无所有不说,还把自己的国家弄没了。

在这种普遍思想下,被分派到地方上的县令们默契地对闹了一冬的饥荒视而不见,只在春耕时派人督促还活着的赵国百姓下地干活。

在邯郸郡守发现情况不对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现在邯郸郡存粮没多少,又是青黄不接的年景,百姓连粮种都没有,有些播了种的地方又旱得厉害,照这样下去,很多百姓可能会饿死!

百姓日子要是过不下去了,接下来要他们面对的不是人丁锐减就是民乱四起,所以邯郸郡守赶紧把这个重大问题上